2

释义

束皙等人翻译、整理的汲冢竹书。

3

故事

束皙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,字广徽,家居阳平郡元城县安贤镇(今河北大名县束馆镇)。束皙出生于世代显赫的大家族中,他是汉朝太子太傅疏广的后代。

束皙对古文字的研究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。一天,有人向司空张华奉献了一枚从嵩山脚下得到的竹简,上面有两行蝌蚪一样的字迹。张华让学者们辨认,都说不出所以然来。束皙看过后说:“这是汉明帝显节陵中的策文。”后经考证确切无疑。此后不久便官任著作郎。

西晋咸宁五年(279年),汲郡(今河南汲县)盗墓者盗掘了一座战国晚期的魏王墓,获得书有文字的竹简数十车。每块简长二尺四寸,上面有用漆写成的蝌蚪形文字四十个。这些竹简被后人称为“汲冢竹书”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一次大批出土的战国时代的简牍资料,它与西汉发现的《古文经》以及近代殷墟发现的《甲骨文》,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三大发现。

这批竹简被官府查收后献给了朝廷。掘墓者在探寻墓中的宝物时,点燃竹简用来照明,等到官府收缴上来后,竹简顺序颠倒,残缺不全,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严重破坏。晋武帝命令束皙等人一起负责整理。束皙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,通过辨释,整理出魏国的编年史《竹书纪年》。该书记载了从夏、商、西周、春秋到魏僖王二十年(前299年)的史实,并整理出了《穆天子传》等七十多篇很有价值的历史古籍。此书对夏商纪年比其他史书详细,填补了夏商纪事的一项空白。

与此同时,他还增补了《诗经·小雅》中的部分辞章。《小雅》中有笙诗六篇,但只有乐曲没有内容,束皙根据曲乐的意境和考证,补写了《白华》等六篇辞章,曲辞合璧,使这些珍贵的资料得以流传后世。为嘉奖他在古籍文化挖掘整理方面的贡献,晋武帝升任他为尚书郎。

晋惠帝时,朝中司马伦担任相国,请束皙担任记室令史,负责表章上奏等事务。司马伦是一位野心外露,阴谋篡权的人物。束皙预见到朝中倾辄,以患脚疾为借口,辞官回乡,在安贤镇设馆授徒。束皙四十岁时,英年早逝。当时元城的集镇罢市停业,哀悼束公。人们为了纪念束皙,便将安贤镇改名为束馆镇,并集资修建了束公祠。

(摘自《邯郸成语》)

来源:新邯郸客户端

编辑:王志强 张晨阳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洄的解釋
微信考勤系统哪个好?专业对比帮你选出最佳方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