孤子
非线性科学三大分支(孤立子理论、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)之一。孤波是一类由于非线性作用引起的横波,它在运动过程中形状保持不变。1834 年,苏格兰科学家 John Scott Russell对水波进行观察发现当沿着河道中运动的船突然停下来时,船激起的水波将继续前进且保持形状、幅度和速度一段时间。
光孤子
具有一定波长宽度的光脉冲在线性色散介质中传播时,通常会被展宽(发生色散);局限在一定空间区域的窄光束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衍射作用,也会被展宽(发生色散)。如果介质的非线性效应可以抵消上述展宽效应,则介质中就会有时间光孤子或空间光孤子形成。非线性效应与色散效应导致平衡时,形成时间孤子。 光束的自聚焦效应导致的光束紧缩,与衍射作用下光束的扩散相抵消,形成空间孤子。
色散效应见博主专题博文:Hasegawa和Tappert于1973年首次提出光孤子的概念。1980年,Mollenauer等人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了时间光孤子。空间光孤子是指当非线性介质的自聚焦(或自散焦)效应与光束的衍射发散作用相平衡时,在介质内无衍射地向前传播的光束。激光束在Kerr介质中的自聚焦现象是人们最早观察到的空间光孤子。激光束在介质中发生自聚焦后,光束会在介质中继续传播并保持其直径不变,这种现象通常还被称为光束自陷。
kerr介质
Kerr介质是一种非线性光学介质,它的光学性质受到强烈的电场的影响。当光线在Kerr介质中传播时,会引起介质中分子的极化,进而改变光线的传播速度和方向。这种非线性效应可以被用来制造各种光学器件和设备,例如光调制器、光开关、光放大器等等。Kerr效应:在强电场下,一些液体或晶体的光学性质会发生改变。20世纪初,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将Kerr效应应用于制造光学器件,但技术还不够成熟。直到20世纪60年代,随着激光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,Kerr效应才开始得到广泛应用。
非线性光学
强相干条件下光子和介质发生作用,产生与非简单介质内截然不同的传播现象。
波的电场强度可与原子内部的库仑场相比拟时,光与介质的相互作用(通常是发生能动量交换)将产生非线性效应,往往需要用到量子电动力学进行描述。
光子与介质中激发态的相互作用还可以产生量子纠缠效应在光子-介质相互作用中,光子可以被介质吸收或散射。介质吸收光子的能量,导致介质内的原子或分子发生激发、电离等过程。而介质也可以将已经激发的原子或分子释放出来,将能量传递给周围的光子或其他原子(辐射)。介质中的原子核和电子可以发生两光子过程,从而实现光-光交互作用。 反映介质性质的物理量(如极化强度等)不仅与场强E的一次方有关,而且还决定于E的更高幂次项。
非线性波动方程
非线性波动方程的导出
参见郭硕鸿 电动力学(第三版) P145
非线性薛定谔方程
i\frac{\partial U}{\partial \xi} = (-1/2 \frac{\partial^2}{\partial s^2} + \beta - \beta abs(U)^2)U
非线性波动方程的解
研究复杂的方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