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节 喜剧人物
喜剧里人物通常是小人物,因为这样的人物贴近生活,容易让观众有亲近感,再来是小人物比较容易陷入犯错的情境。 我建议可以寻找以下的人物形象:
反英雄主义的小人物 (三教九流、贩夫走卒)
危机处处、障碍重重的小人物 (天不从人愿,人不从心愿)
有大脑、重心机,却毫无主张、毫无人生目标的小人物
与世无争、与人无争,却为情所困的小人物
堂吉诃德式的小人物
恐惧生恶念的小人物 (自己不好过,也不想让人好过)
天灾、人祸大环境中的小人物
找到人物之后的第二步——创 造角色人格的缺陷 (个性),让这个致命的缺点一直跟着他,使他屡屡做出错误的判断,让自己不断地陷入灾难中而不可自拔。
第二节 角色的困境
在排喜剧的时候,我经常提醒演员不要搞笑,因为一旦要刻意取悦观众,反倒不好笑了,而且会出现很多脱离角色的行为。演员应该要一本正经地面对角色的困境。
我向来习惯在衬衫胸前的口袋里摆放笔、零钱、风油精、各式名片等杂物。当年姚一苇老师过世时,我去参加他的告别式,现场的气氛十分庄严肃穆,当司仪说“一鞠躬”时,我随着众人弯腰鞠躬,怎料胸前口袋里的杂物掉落一地,我被旁人白了一眼后,狼狈不堪地赶紧把地上的笔、零钱、风油精、各式名片一一捡起;司仪说“再鞠躬”时,我竟忘了刚刚的教训,又跟着弯腰鞠躬,于是口袋里刚捡回来的杂物,再次滑落一地……这是我印象相当深刻的一次经验,后来我把这段小趣事讲给别人听的时候,大家都笑得半死,但我当下捡笔、捡零钱的时候却完全笑不出来,因为那种场合,不允许这种破坏气氛的举动。
各位,这就是角色困境。当事人正经八百地想要解决问题,但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事情搞砸。
剧作家在处理角色的困境时,可考量以下几点:
(1)角色在困境中无法或无力脱身的因素
(2)事件铺陈与情节堆积造成对角色目标最大的致命伤害
(3)角色目标无疾而终 / 落空
(4)关于角色困境
角色的尴尬 A.角色的自觉或无知 B.犀利的语言 C.前因所造成的 (层次)
突兀的戏剧动作
荒谬的处境 A.矛盾的对比 B.事件的扭曲或变形 C.意外连连
第三节 情境喜剧的基本原理
喜剧的形式大致上有两种,一种属于“演员支配人物”,例如我们熟知的金·凯瑞 (Jim Carrey)或是周星驰的喜剧,这种喜剧多半靠着某些演员独具风格的表演,以及个人的喜剧魅力,支撑起整出戏,简单地说就是“人包戏”。同样的剧本,一旦换人演,味道就跑掉了,本来好笑的东西就不好笑了。 另一种形式属于“情节支配人物”,我将之称为情境(situation)喜剧。情境喜剧的趣味在于角色的困境,而不是演员本身的表演方法,所以不管谁来演这个角色,观众都觉得好笑,这就是 “戏包人”。
情境喜剧有几个基本原理:
后面否定前面
——角色、语言、事件等的运用。例:“你长得很耐看——可惜现代人都没有什么耐性!”
预料中的意外
——人物、情节、环境等的运用。以下以《莎姆雷特》为例说明。该剧为戏中戏,讲述一个三流剧团正在演出由莎翁名著《哈姆雷特》改编而成的作品《莎姆雷特》,因此该剧有个预定情境是演出进行中,演员理所当然地要流畅地讲台词,而风屏剧团演员忘词的表现就是所谓“预料中的意外”。本剧的趣味在于错误发生后,场上演员必须得要挽救失控的场面:
霍拉旭:莎姆雷特殿下……(忘词)我说莎姆雷特殿下……
莎姆雷特:(忘词)你说啊!
霍拉旭:(忘词,即兴)我想你明白我要说些什么……
莎姆雷特:(会意)是的。不,我一点也不相信征兆,一只“小鸟”死——
霍拉旭:(提词)麻雀!
莎姆雷特:小鸟!
霍拉旭:麻雀!
莎姆雷特:小鸟!
霍拉旭:麻雀!
莎姆雷特:小麻雀!
预料中的意外的意外
——所有文本中所涉的各项元素的运用,编剧与观众斗智。
矛盾与冲突的对立
——甲、乙事件,各自独立。
——合理组合甲、乙事件,产生自然的矛盾或冲突。例如,甲事件:《征婚启事》中的某剧团正在进行排练;乙事件:某某人送便当到剧场后台来。这两个事件各自都成立,但当甲、乙在同一个时空发生时,就会造成一个荒谬的情境。
第四节 喜剧创作
喜剧创作有以下几点供参考:
从生活中的小事件着手
柴、米、油、盐、酱、醋、茶里的小事件
众人忽略的爱、恨、情、仇中的小事件
生、老、病、死里的小事件
选定小事件后,试着让这些事件造成角色的恐惧,制造角色的情绪与反差,造成角色之间严重的误会,例如“全世界知道,一个人不知道”或“全世界不知道,一个人知道”。这样就具备基本的喜剧情境了。
建构压力(危机),形成风暴(灾难)
借由角色冲突与对立,把小事件演变成悲剧事件;再经由一连串错愕、惊险、悲剧的事件,铺陈更大的危机,而所有的危机都必须促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悲惨结果,把角色逼到绝境。
前奏与伏笔的建构
次要戏剧线里的合理对立与层次堆积
主要戏剧线里的冲突、矛盾与危机建立
所有危机引爆的最高潮 (炸开)
角度与创意 (预料中的意外的意外)
举例来说,《莎姆雷特》这出戏的第一场呈现风屏剧团演出《哈姆雷特》最后一场的高潮戏,除了饰演雷欧提斯的演员失控和团长饰演的霍拉旭在台上发呆之外,本场次演员犯的错误不多。这是为了让观众清楚地知道,《哈姆雷特》的这场戏正确的内容应该是什么,因此接下来第六场再出现这场戏,有演员带错道具、忘词等,观众就知道谁正在犯错,然后看犯错的演员怎么设法来挽救场面。随着风屏剧团巡演的进行,团员人事不和越演越烈,彼此钩心斗角,最后在第十场再度演出《哈姆雷特》的高潮戏时,台上也陷入混乱的大换角,同时布景崩塌,关键道具找不到,演出的危机被推到极致。
结语:悖乎常理,合乎戏理
喜剧和闹剧虽然都能使观众发笑,但两者叙事的方式却不太一样。闹剧可以没有逻辑,跳脱现实,极尽夸张之能事。但 喜剧必须要有脉络,要让观众顺着脉络去理解情节的流动与角色的内心状态,然后再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境。创作喜剧要记得这八个字:“悖乎常理,合乎戏理。”
本文摘自《李国修编导演教室》
著者:李国修 整理:黄致凯
《李国修编导演教室》一书是李国修从四十年剧场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独创的编剧、导演、表演的实用方法,是其一生创作思维在实践检验中凝聚的结晶。本书系统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李国修历经舞台实践检验,并在失败的教训中不断修正的创作理念,是一本戏剧创作的实用手册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