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见:Help:广州话国际音标
民國政府時期
编辑
官話注音符號製訂後,全國各地拼寫當地漢語。爲此,廣東省注音符號推行委員會成立,其推行辦法草案第五項爲:「編輯方音注音符號傳習小冊及注音符號本地同音常用字彙,用本地話解釋,以利推行……」委員會成員包括趙雅庭,其先作「粵語注音橫推直看拼音一覽表」,該表在省立注音符號傳習所及中華國音快字研究會實驗過,演講不及一小時,全場參與者都能通曉。然後,他在1931年出版《民眾識字粵語拼音字彙》,即以注音符號標列廣州市粵音。爲了標示粵音,他新增粵語獨有的「 」([kʷ])和「 」([kʷʰ])符號,用來取代原本「ㄍㄨ」、「ㄎㄨ」的拼法,不過在書中並不統一,時而使用新符號,時而仍舊使用「ㄍㄨ、ㄎㄨ」。元音[œ]及[ɵ]也使用新增的「 」號。[ts]、[tsʰ]、[s]用「ㄐ」、「ㄑ」、「ㄒ」來寫。至於粵語獨有的元音[ɐ],趙雅庭沒特別設符號。他借「ㄟ」代表[ɐi]而非[ei]([ei]改作「ㄝㄧ」);借「ㄡ」代表[ɐu]而非[ou]([ou]改作「ㄛㄨ」);借「ㄣ」及「ㄥ」來表示[ɐn]及[ɐŋ](本表示官話的/ən/和/əŋ/,但粵語無此音);[ɐm]則以「ㄜㄇ」標示。換言之趙雅庭以「ㄜ」代表粵語的[ɐ]元音,但他盡可能用其他方法來表示,減少使用「ㄜ」。韻尾[m]、[n]、[ŋ]、[p]、[t]、[k]寫爲「ㄇ」、「ㄋ」、「ㄫ」、「ㄆ」、「ㄊ」、「ㄎ」,與聲母及元音一樣大小,其下方也沒有附點。音節鼻音使用「ㄇ」和「ㄫ」。
然而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並沒怎麼採用或吸收趙雅庭的方案。其於1932年四月初版、由趙元任主編的注音符號總表中,有以注音符號為基礎修改而成的廣州閏號分表,採用的標示方法與趙雅庭使用的相差很遠。在國語注音符號的基礎上刪去了12符[1],並新增了「 ([ts])、 ([tsʰ])、 ([s])、 ([ŋ])、 ([ɐ])、 ([œ]及[ɵ])、 ([am])、 ([ɔn])、 ([ɔŋ])、 (韻尾及音節鼻音[m])、 (音節鼻音[ŋ])」11符;並將「 (-p)、 (-t)、 (-k)」附於元音後來記入聲韻。方案包含15聲母符號以及24韻母符號(包括用於韻腹和韻尾的符號),共39符(聲母「ㄆ、ㄊ、ㄎ」與韻尾「ㄆ、ㄊ、ㄎ」分別計算)。本條目後列的民國政府方案,即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方案,非趙雅庭方案。
人民政府時期
编辑
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教廳1950年代頒佈了新的粵語注音方案。與民國政府方案相比,多了粵語獨有的「 ([kʷ])」和「 ([kʷʰ])」符號,用來取代原本的「ㄍㄨ、ㄎㄨ」拼法。[ts]、[tsʰ]、[s]由「 、 、 」改爲「ㄐ、ㄑ、ㄒ」。「ㄟ」代表的音從[ei]改爲[ɐi](而[ei]改作「ㄝㄧ」);「ㄡ」代表的音從[ou]改爲[ɐu](而[ou]改作「ㄛㄨ」);「ㄣ」及「ㄥ」改爲代表[ɐn]及[ɐŋ]——「ㄣ」和「ㄥ」在廣州閏號只作韻尾[n]及[ŋ],與韻腹元音結合,不單獨使用。[œ]及[ɵ]的寫法改作「 」;同時刪減了廣州閏號的[am]、[ɔn]、[ɔŋ]三符。韻尾[m]、[n]、[ŋ]的寫法由「ㆬ、ㄣ、ㄥ」改為「ㄇ、ㄋ、ㄫ」。音節鼻音改爲「ㄇ」和「ㄫ」,棄用「ㆬ」與「ㆭ」。「[jʊŋ]」也改作「ㄧㄨㄫ」,視爲屬於「[ʊŋ]」韻,棄用民國政府方案的「ㄩㄥ」。方案包含了17聲母符、16韻母符(並沒有計算用於韻尾的「ㄇ、ㄋ、ㄫ、ㄆ、ㄊ、ㄎ」),共33符。
綜合來說,人民政府方案主要建基於趙雅庭方案,不過從民國政府方案中吸收了「 」來代表元音[ɐ],不用「ㄜ」。同時,也統一以「 」和「 」來表示聲母[kʷ]和[kʷʰ],不再混雜「ㄍㄨ、ㄎㄨ」的寫法。爲使韻尾清晰,人民政府方案在韻尾下加上附點(本條目因排版技術問題,無法加上附點,改以縮小字元顯示)。
近代
编辑
後來出現的各種粵語拉丁化方案受到更廣泛使用,目前於日常生活使用粵語注音符號的人已很少,只在少數粵語研究者或愛好者之間使用。[2]
同時,統一碼並未收錄部分粵語注音符號,無法在電腦輸入;不過有民間愛好者借用統一碼已收錄的臺灣方音符號、日語片假名等符號,拼成完整的粵語注音。2020年3月推出的統一碼13.0版補足了人民政府方案的粵語注音符號,不必再找其他符號借代。